第(1/3)页
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道理,无论古今,概莫能外。
虽然莫清第是个废物,但老同窗的情谊还在,在两个废物之间做选择,齐玄素当然选择那个与自己更亲近的废物。
所以齐玄素还是把莫清第提拔为青萍书局的辅理。
最早的时候,青萍书局只是一个单纯的出版机构,负责印刷书籍,玄圣夫人在闲暇之余喜欢写些话本自娱,便是通过青萍书局刊印出版。
东皇上位之后,天下初定,佛门和儒门再无力以武力抗衡道门,道门正式确立三教之首的地位。不过在教义之争上,道门还是处于弱势地位,过去多年,一直在三教中处于垫底的位置。
这不奇怪,在过去千余年中,一家之内,男主人信奉儒门圣人之道,女主人则拜佛礼佛,大户人家要设书房佛堂,没听说设道堂的,基本没有道门什么事情,这已经是常态,更是可见道门在这方面的弱势。
儒门和佛门虽然输了,但针对道门在这方面的弱点,决定转换战场,意图从教义层次影响道门,乃至于改变道门,不胜而胜,由此鼓吹三教合一,三教本是一家等等。
在婆娑洲有一个古老教派,对内分为四个层级,由上到下分别是:教士阶层、武士阶层、平民阶层、奴隶阶层。
儒门和佛门在正面战场失败之后妄图用三教合一的方式慢慢渗透道门,最终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即:儒门和佛门虽然失去武力,但掌握解释经书的权力,可以掌控思想和意识形态,成为教士阶层。道门虽然掌握强大武力,但因为在思想层面的弱势,只能成为武士阶层,充当教士阶层的护卫。
东皇面对这种局势,正式提出了“去儒门化”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早在玄圣时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多少有点上不得台面,属于能做不能说,东皇直接将其定为道门的根本政策之一。直到五代大掌教时期才重提三教合一,不过这个时候仍旧要强调是以道门为中心的三教合一。
于是针对儒门纲常的道门平等横空出世。这些理论其实也是在玄圣时代就已经初步成型,只是不成体系,是东皇动用道门的官方力量将其整合起来,成为道门日后的主流思想。
在东皇时期,开启了大辩经模式,武力对抗暂时成为过去式,激烈的思想碰撞成为主流。大量的著作需要发表,青萍书局的重要性得到道门高层的重视。
因为道门发现,辩经这种事情,在双方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关键就在于谁的声音大,只要声音大到盖过对手的声音,就能一力降十会。
这里的“声音大”当然不是指嗓门,而是指传播力度。你的佛经刊印一百本,我的道经刊印一万本,不仅不要钱,只要领一本道经还送十个鸡蛋,你怎么跟我斗?两者传播力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百姓们也看不懂太高深的道理,看起来都大差不差,自然向着有利可图的那一边。
道门作为天下之主,掌握了最多的资源,最终靠着绝对的声量赢下了这次大辩经。
在这个过程中,青萍书局自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一个边缘机构发展为一个庞然大物,隐隐成为太平钱庄、太平客栈之后的第三大编外机构。
第(1/3)页